第568章 皇与相有歧,财与器释力(1 / 2)

道果 战袍染血 1735 字 18天前

李坤虽贵为皇帝,但有些事情也未尝试过,只是每日阅读奏折战报,又有诸多大臣、将军教授,多少也知道一些兵法,让他去指挥或许不成,可只要被人点醒,就能看出背后奥秘。

邱言所写之事,正是如此,令李坤意识到北上击敌的风险,只是他身为天子,难免感到憋屈,这股心情立时映射到龙气之上。

龙盘皇城,龙首垂于皇宫。

而今,那龙首中龙气变幻,有刀兵之影呈现,俨然蓄势成型,仿佛要引领龙气变动,向下冲击,只是兵家之道还有局限,可以令龙气变化,却不足以为之分出支流,其中还欠缺一些东西。

龙气丝丝缕缕的垂下,融入兴京意志,顺势与邱言的意志接触,在他的心中构建一片沙场,与兵将之念联动。

感悟这等变化,论了北疆兵略后,邱言并不停笔,继续写道——

为今之事,兵锋不可轻起,盖因财与器不足之故。

这话一写出来,立时让李坤心中一动,眉头皱起,想到了与王甫讨论兵制时,对方的论调。

王甫变法,人都说君臣一心,实际上两人也有分歧,在李坤看来,大瑞与北方胡人几次交锋,都在下风,这是积弱所致,是以在他的心中,当务之急是强军。

这也是他所在地位决定的,身为皇帝,代表整个大瑞,但从继位之始,边疆常有战事,国内亦有叛乱,除了西南边患外,其他几处连绵几年,损兵折将,没能平息,有时还要妥协,要么招安安抚、要么将一些土地割让出去。

这些土地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,是大瑞用不上的地方、不利耕种,可在皇帝眼中,却有耻辱之感,心中悲愤,这才迫切想要变法,要等强军之后,洗刷耻辱,恢复前朝旧土,重现天朝万国来朝的局面。

与之相比,王甫的看法则又不相同,这位新法的掌舵人认为,“国之大政在农兵,以农事为急,不可在兵事之后”。

进而发展出一个观点,即财政是一切的基础,国朝的财政局面如果能够改变,那兵将问题自然能够有所改观。

在他看来,大瑞的主要问题,不在积弱,而是积贫,后者是因,前者是果。

王甫曾言“前代兴王知不废农事,乃能并天下”,是以他施行新法的步骤,是先着重发展社会生产力,改善经济,增加社会财富,等国家富足了,军事自然强盛。

这个过程,无疑是个漫长过程,和李坤迫切改变积弱局面的目的并不统一,只是当今之世,有志变法,又足以坐镇中枢,不惧其他重臣攻讦之人,唯有王甫。

李坤没有选择,便顺着王甫性子,一步一步变法,但毕竟要施加影响,所以在市易法等新法尚未正式施行时,就开始考虑兵制改革了,也催着王甫尽快施行,与其他新法并列。

只是皇帝的这种想法,难免要受到抵制,无论新党旧党,都知兵家不可轻动,不然就是天下大乱的局面,所以,没有多少人应和,更无人递来切实可行的方案。

若非新党新晋几人,想借兵制革新之机,将手伸进军队,李坤的这个想法根本别想拿出来,更不要说被放到殿试上,成为考题了。

皇帝看似尊贵,一言能定人生死,但归根结底,这个地位的权力,来自于治下众人,一旦满朝官僚联合起来,便是皇帝也要被架空。

皇帝接触的是官,而真正治理天下的则是官与吏。

臣对皇帝,不管当面时表现的多么恭敬,一旦涉及到利益,少不了一番争论,有的时候,也有朝臣当着皇帝的面争论之局。

这种局面下,李坤在殿试中抛出这个题目,一方面是要从朝中反对势力中找到一个突破口,另一方面,则是借势为之,聚集民愿民望,积蓄大势。

当然,在这里面,李坤也有一点期待,希望能在考生中发现一二见地。

在看到邱言对北疆战事的预测、分析时,李坤只是惊异,而当对方言及兵制,写出来的话,明显与王甫相近,才真正让李坤上心起来。

皇帝的面色变化,逃不出旁人的关注,几位宰执给足了礼仪,便也走来,到李坤身后,都将目光投注过去,待看清纸上所言,表情各异。

“这邱言竟反对北疆出兵,主动决战?这个决策,似乎枢密院那边也是这个意思。”张链一愣,视线不动声色的在马阳和王甫脸上扫过,猜测是不是二人事先指点,但注意到两人的惊容,又是一愣。

徐进本就曾督导一方战事,对兵家之事所知不少,看了邱言所言,细细一想,觉得有理,不由暗暗惊奇。